鐵人三項 競賽補給策略

【鋭速講堂】鐵人三項 競賽補給策略 

     曾聽鐵人一哥分享過:「長距離比賽比的不只是耐力,也比誰的補給做得好。」
    在一場至少都是以小時為單位的鐵人三項比賽,你的補給策略怎麼做?透過講座調查,我們發現大多數人「能量」與「增補劑」準備的很充足,相較之下「水與電解質」較無特別計算。
    但其實運動過程中,⓵水與電解質是最先從身體跑掉、且損失最為顯著的物質,它們維持身體的基礎正常運作,可以把它想成是金字塔的底層,先把底打好,⓶能量、⓷增補劑才能好好發揮效益。
    謝謝Dynamic Labs的邀請,讓我們有機會和鐵人們分享耐力競賽的補給策略,我們相信以國際運動營養指引為本,讓大家規劃時心中能有一把尺,了解夠或不夠,如此更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。

無論你比的組別為何,在賽事日當天,首要的補給目標是:保持水分與能量的充足。

一、水分與電解質
提到水分時,我們必須和電解質一起談,因為在從事
耐力運動時,平均1小時流失1公升的汗水中,同時間電解質也會大量流失,其中又以鈉最為嚴重,平均每1公升汗水含有900mg的電解質鈉,再來才是鉀,鈣與鎂則相對少量。

若以比一場113,目標完賽時間6小時來計算,大約就是流失6公升(約6kg)的水分與5400mg的鈉,相當於2天的鈉攝取量。

這會造成什麼影響呢?

以一位70公斤的人來說,根據研究,當流失水分達體重2%(1.4公斤)會影響運動表現,流失3-6%(2.1-4.2kg)可能會影響循環功能,6%(4.2kg)以上會有健康的風險。

而鈉的功能,在於掌管體內水分保留能力,從實驗結果發現,相較於只喝純水,含有電解質的液體,水分較能被身體快速吸收與保留,以利在運動過程中運用。

也因此,美國大學運動醫學會建議,從事耐力運動時:

  • 水分:控制水份散失<2%的體重
  • 電解質:每小時鈉補充300-600mg

電解質產品參考:水動能電解質液442mg鈉/條、鹽糖30-40mg鈉/顆、運動飲料247mg鈉/瓶(590cc)、電解質膠囊141mg鈉/顆


水動能電解質液的設計,符合美國大學運動醫學會每小時的鈉補充量,提升身體水分利用,更簡化了騎乘時的補給步驟。 — 【鋭速講堂】鐵人三項 競賽補給策略 | RACE ON 鋭速運動醫學

水動能電解質液的設計,符合美國大學運動醫學會每小時的鈉補充量,提升身體水分利用,更簡化了騎乘時的補給步驟。


二、碳水化合物

作為運動時供給身體的燃料,多數人對於能量的補充可能都已有概念,基本每小時補充30-60g碳水化合物(120-240 kcal大卡),約1-2條膠,也有的菁英選手練習吃到60-90g碳水化合物。

除了「賽中補給」,「賽前的早餐」也會是鐵人三項的重點,因應游泳賽段及自行車剛出發時的能量需求。以一位70公斤的人來說,若依照建議範圍,攝取2g/kg體重之碳水化合物,即需要吃到140g(560 kcal大卡),一片吐司約20g碳水化合物、中等香蕉約27g碳水化合物。

美國大學運動醫學會建議:

  • 賽前(1-4小時):1-4g/kg 體重,避免高纖高渣
  • 賽中(3-8小時):30-60g/hour
  • 賽後(2小時內):每小時1-1.2g/kg體重

能量產品參考:能量膠約25g/包、香蕉約27g/根、能量果凍45g/包、小熊軟糖77g/包(100g)


三、效能增補劑

把前面兩大基本工作好,再來才是考慮加入增強運動表現的輔助品,目前有足夠研究證據支持的產品其實不多,以AIS澳洲國家體育學院發布的指引為例,列為A級的補充品包括:咖啡因、β-丙氨酸、甜菜根汁、碳酸氫鈉、肌酸和甘油。

其中「咖啡因」不僅被列為首位,在耐力運動的應用也最為廣泛,從多數臨床研究顯示,咖啡因中低使用量(3-6mg/kg體重)是理想的增補範圍,以自行車為例,可提升3-7%速度,對運動效能有著直接的影響。

但傳統咖啡因有個問題,就是來得快也去得快,若是較長距離的比賽,通常中間都需要再次補給,來維持體內的咖啡因濃度。此外,若要達到中低使用量(3-6mg/kg體重),以70公斤的人來說為210mg-420mg,補充的便利性與攜帶量也是必須衡量。

據運動醫學相關臨床結果:

  • 咖啡因中低使用量,3-6mg/kg體重有助運動表現

咖啡因產品參考:雙速咖啡因雙層錠200mg/錠、美式咖啡200mg/中杯(360cc)、提神飲料80mg/罐(250cc)、咖啡膠50mg/包

透過藥廠的專利技術,鋭速咖啡因錠整併了「快速有感」&「長效維持」的比賽需求,同時減少了過多液體的攝取。 — 【鋭速講堂】鐵人三項 競賽補給策略 | RACE ON 鋭速運動醫學

透過藥廠的專利技術,鋭速咖啡因錠整併了「快速有感」&「長效維持」的比賽需求,同時減少了過多液體的攝取。

鐵人三項 競賽補給策略

依據以上三大補給的方向,套用在比賽的規劃,你或許可以這樣操作:


【鋭速講堂】鐵人三項 競賽補給策略 | RACE ON 鋭速運動醫學


不過,最後還是要提醒,任何補充和我們為比賽目標所做的訓練方法一樣,都需要「練習」,讓身體去習慣這樣的補給狀態,這樣才知道哪個產品適合你,以減少無法預期的意外在比賽當天發生。

講座QA

Q:同樣都是補給品,有錠片、粉劑、發泡錠、膠囊,它們有什麼差異?

A:以我們家背景是藥廠的觀點,不同劑型有它不同的目的性。以做成「錠片」的咖啡因來說,就是為了要達成「控制溶速」,才能做到先釋放100mg咖啡因,讓你在比賽前就快快有感,同時間,100mg咖啡因再慢慢釋放,讓運動效能持續維持,反觀膠囊就比較難達成這樣的控制方式。

而我們的電解質、維生素C做成「沖泡粉劑」也是一樣道理,目的在於求它在身體的吸收速度快,比起發泡錠、膠囊,沖泡粉劑也是賦形劑最少,有效成分最多的方式。你可以想像,在一場比賽吃了20幾顆膠囊,對於身體來說,可能也會有它轉化利用的問題。

Q:但咖啡因會不會有過嗨或刺激的問題?

A:所以使用的「量」和「劑型」就很重要,一般傳統的咖啡因產品,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杯小杯美式,一口喝光,那個量是在身體瞬間衝高。但耐力運動過程,理想會希望是處在穩定狀態,這也是我們設計「控制溶速」雙層錠的原因,希望做成身體裡的冰滴咖啡,一點一點穩定釋放。

有使用者回饋給我們,他自己賽前吃咖啡膠,發現心率會一下子到160-180的不舒服狀態,但在使用我們的咖啡因錠,大概會在130左右,是體感舒服又能維持一段時間的狀態。

再來,「原料」也會是影響因素,一般常見的咖啡因萃取大多來自瓜藤類植物的種子或果實,我們選用的是天然綠茶,對於常喝茶的亞洲人來說,是身體比較熟悉的物質,比較不容易引起反彈。

Q:超長距離要怎麼補給?

A:水、電解質、能量一樣是最基本的,這邊想特別分享台灣48小時超馬紀錄保持人李俊昌醫師,我們和他合作很久,他在規劃今年台北超馬24H補給時,流質為主、半固體為輔,定時定量,過程中除了在意電解質夠不夠,他還會加入「環原C」幫助抗氧化。

這和我們以往賽後補充的想法不太一樣,因為在超長距離賽,身體是處在不斷製造廢棄物的狀態,維生素C的補充對他來說有其必要。把水動能和環原力沖泡一起喝,已經是他測試最喜歡的補水方式,既不影響保水的滲透壓,又能達成運動修護之便。

Q:吃BCAA有效嗎?

A:這應該是我們最常被問的了,有人會說吃了精神好、有人說可以產生能量,有人說可以運動修護,如果要從這3個切入點來看:

  • 專注力提升表現?咖啡因是被列為A級的效能增補劑。
  • 能量利用效率?5000mg BCAA全部拿來發電,大約產生20大卡,能量膠一條100大卡。
  • 運動後修護?每100克雞胸肉約含有將近3000mg的BCAA,如果能從原型食物攝取,可能會是經濟且身心滿足的選擇。

目前BCAA是被列為C級補充品,有效性還有待更多研究討論,不過如果以你過去經驗有用可以繼續用,若較無感,或許可以考慮其他方式。沒有一定好或壞,只是適不適合你而已。

參考資料

[1]Mountain SJ, Cheuvront SN, Lukaski HC. Sweat mineral element responses during 7 hours of exercise-heat stress. Int J Sport Nutr Exerc Metab. 2007. 17(6): 574-82

[2]The Complete Guide To Sport Nutrition by Anita Bean

[3]Goldstein et al, 2010